相信日常的网络社交中,没有人喜欢看小作文。
但是不写吧,口头说,又怕没有把表达全面;写信的话,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似乎不够高效。这也是小作文虽饱受诟病,但仍存在的原因。
人带着怨气一通输出时,往往说不出什么好话。
我打下几行字后,发现全是赌气的话,甚至还有些阴阳怪气。
叹了口气,全部删光,合上笔电。
心想:我怎么老是这样,在这段友谊中,上蹿下跳;而朋友,根本不愿意在其中浪费心力。
我尝试着理解她,未果,最后总是选择无太多用处的“口诛笔伐”。
为什么每次都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呢?
可真的想什么就说什么,写出来发给对方时,我又不情愿了。
——我也有自尊,凭什么我在这头巴心巴肝地复盘,对方却觉得“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”呢。
而且每次沟通完,都是以【我太过敏感】作为问题的根源。
不可否认,我确实是个敏感、细腻的人。
这是我生来就具备的特性,我自己没法改变,也不想改变。
我坚信——没心没肺、大大咧咧的人有他的快乐;敏感多思的人也会有自己的乐趣。
我冷静了几天,回复说:我没什么好建议的,我们就这样吧。跟以前一样,不用特意回避什么。
隔天,我们又像从未发生过龃龉般,正常聊天,有说有笑。
自此就是一个转折点。
确实,表面上看,事情没有得到解决——我依旧敏感;朋友依旧会提到那个话题。
但是如今又过了整整一年,我却没有再对这段友情感到挫败、失落,更多的是体会友情中美好的一面。
去年我就跟朋友承诺,再也不会“突然”爆发。
我想,在没有发生原则性问题时,这个承诺终生有效。
本来就是这样,认识了十来年的朋友,该磨合的早就磨合过了。
既然大方向正确,小毛病谁都有,互相包容,也没什么的。
我很欣赏朋友举重若轻、心态平和、积极阳光的一面;也很喜欢跟她分享生活,同频共振。
关于那个话题,我会尝试着,站在她的角度思考——【朋友老公】是她每天一起生活的人,她提起他,就像我会不自觉提到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别人一样。
小一点的时候,我习惯盲目自信、痴心妄想,总觉得“我跟别人不一样”,是具有独特性的。我只要努力,就一定可以收获尽善尽美的友谊;如今的我,一点这样的想法都没有。
只求舒适,不求圆满。
——这是我这段时间琢磨出来的感悟,友情如此。同样,很多关系中,也是如此。
刚刚翻看了下,去年和朋友激情battle时的聊天记录,比我印象中的内容多多了。
佩服那个时候的自己,有大刀阔斧闹革命的决心。
大家有没有发现,每个阶段的自己其实都是有闪光点的,所以不必推翻当时的自己,用一句“当时的自己好傻好天真”囊括所有。
现在的自己,未必有当年的执着与赤忱,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加利己的处世之道。
2024.4.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