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期间,回了趟家,在家待了6天。
过了一个独特且有趣的假期,除了没有见到朋友们和没有机会钓鱼外,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圆满。
因为我干了件事,活了二十多年,都没尝试过——在自己的老家旅行,也可以说是闲逛。
提起自己的老家,总是很熟悉,但是当外地人问到,你们老家有什么可以去玩的地方时,我们愣住了。紧接着说,没什么好玩的,或者说网上推荐的那些,我们当地人从出生起,就没去过。
我去年实习的时候,南京当地人就这么跟我说的。
相比之下,生活在小城镇的我们,更是对自己出生地的风景嗤之以鼻吧?
因为大城市的旅游景点,网上总是有数不清的安利攻略,还有城市的营销,增添了出行的滤镜;而小城市的景色只有零星的几个帖子,能有多少知名度呢,只能靠口口相传了。
这次找了个搭子——我妈妈。
两个同样很闲的人。不过闲不是最主要的,有这份心境才是最重要的。
本人能力有限,在这座小县城,肯定找不到第二个人,愿意陪我citywalk的。
一直觉得我爸妈也是很有趣的。
只是我爸人到中年后,有点懒洋洋的,不愿意陪着我瞎逛。
还记得2月底我要离家时,在小区的公园逛了逛,很多茶树都开了,但有一棵还在酝酿情绪,一朵也没开。
这次,我吃完早茶,特地绕道去找这棵树,发现茶花不仅全开了,而且因为它处在优越的地理位置——听我爸爸说,茶花更适合在阴凉处生长,这棵就是,所以它比别的茶花开得都好。
欣喜之余,我上前轻轻扯了一朵花瓣,留作纪念,谁知道一整朵花都被我拉下来了。我感到很抱歉且发誓没有用力,但是覆水难收,花又不能重新回到枝头,我就给带回去了。
红艳艳的一大朵茶花,特别像幼儿园发的那种纸折的小红花。
我戴在头上,或者说视觉上有种戴在头上的感觉,事实上是放在发髻上。
爸爸含笑说:像个二百五。
我哈哈大笑:明明是簪花少女!
我让妈妈给我拍照。
我妈接过手机后,特别尽职尽责,给我拍了十几张。
虽说她拍照没什么技巧,实践经验也不多,但是你看她那个架势,又觉得她好专业好认真哦,而且拍出来的照片确实不错。
我看了照片后,感叹道:原来我的脑袋还挺圆的,一直以为我是个扁头。
爸爸说:谁在造谣?我们家xxx从小就圆头圆脑的,像个卡通人物。
完全同意,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个圆头女孩。
说到citywalk,实际上,我们事先并没有下这样一个决心,也没有任何规划。而是逛着逛着,突然意识到,自己在重新审视、关心、融入这座小城。
大城市在我身上留下的最深烙印,就是习惯了走路。
从家到地铁站你得走吧?站内换乘得走路吧?下了地铁,去目的地还是要走一段吧?
所以回到小县城,我就养成了2公里以下,都步行的习惯。
而我妈妈最喜欢的锻炼身体的方式,也是走路。
一拍即合。
上午睡到自然醒,到了下午就开始citywalk。
走路的行人很少,无论是老的少的,大家都习惯了开车或者骑小电驴,年纪大的偏爱坐公交。
这天,我跟我妈去了我们这儿最有名的公园。
我是第一次来;大概四十年前,妈妈来过一次。
我说:你下一个四十年来,岂不是得飘着过来。
妈妈:……
妈妈说她当年来玩的时候,里面还有很多付费的娱乐设备。
现在里面只剩一些自然风景了。
逛了一圈才发现这个公园是半开放式的,可以不用从大门出来,往里面走,直通着外面的大路。
赶上节假日来,公园还挺热闹的。
有很多人在放风筝,有几个技艺高超的,风筝从河的那头一直飘到对岸,又高又远。仰头看天空中的风筝,总觉得它是自己在飞,没有人在陆地上操纵着手中的风筝线。
公园里的绿植总是比别处茂密,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片紫荆花,赶巧了——在不久前的书中正好看到作者的描述,没想到这么快就见到本尊。
公园不大,我们走了没多久,就发现所到之处有交叠的地方,说明之前已经逛过了。于是,我们就走出了公园,在附近转悠,这里离我们这边最热闹的一条街很近,所以预备一路逛吃逛吃,最后再走回家。
路上,经过教堂和寺院,我是第一次近距离注意到他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