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走后,我奶奶探身进来了,刚刚她也一直站在旁边。
奶奶的态度则温和很多,但是说的话同样让人心寒,她说:xx啊(我的小名),你以后不要在家里弹琴了,惹得大家心里都挺不开心的。
当时我和我妈住一个房间,她那时候已经去上班了。临走前,她看着我,一句话都没说,态度可以称得上冷淡。
我真的好想让她抱抱我、安慰我两句。关于学琴这件事,她是陪伴着我、最了解我的人。纵使这次考得很差,但她最清楚我的付出,或者说我们共同的付出。考级也不仅仅就这一次机会,虽说确实越往后拖越不可能考出来。
就这样,开开心心地开启学琴之路,却以全家人指责、冷落我而草草收场。
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:几个月后,琴行说我考过了,通知我们去拿十级证书。
我不是那种嘴上说自己不行,交出的成绩单却很漂亮的人;总体来讲,我是个很实诚的人:说考得好,未必真的好,多半是自我感觉好;说没考好,那就一定是不行。
当年,肯定是走了狗屎运。
隐约记得考级好像也是分严格与宽松的大小年。
那天放学后,我被告知这个消息。
家人的声音里透着喜悦,而我呢,只是淡淡地“哦”了一声,仿佛在考级这件事中,我是最不相干的那个人。
听说,爸爸知道消息后,第一时间赶到琴行取证书。
我爷爷则靠坐在藤椅上,跟我说:你还是不错的嘛。
我站在他的身后,恶狠狠地盯着他的后脑勺,语气毫不客气:你当时可不是这么说的。
爷爷语气轻飘飘的,颇为无所谓地说:你这个小孩,怎么还记仇呢?
我当即冷哼了两声。
钢琴证书对现在的我来说,一点用处都没有。
学钢琴这件事,我觉得完全遵循用进废退的观点:只要一段时间不弹,就会落下很多,像我这种后来长时间不练琴的人,基本上就跟没学过差不多。
但“钢琴事件”却产生了作用。
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。
家人或许早已忘记,但是我却会记得很多年,历久弥新,常学常新。
这不,十二年过去了,我还是能细细道来这个故事,可见一斑。
大家也许看过或听说过阿加莎的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——一个受害者被车上12个嫌疑人集体捅了一刀的故事。“钢琴事件”对于我,何尝不是家庭版的东方快车案呢,只是温和些、不致命罢了。
(从故事内核看,这个类比不是很恰当,我只是取该故事的现象/表面用一下。我本人也仅看过剧版,没看过原著,所以如果大家觉得好笑的话,随便笑吧。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。)
“钢琴事件”到这里就结束了,写了这么多,本意并不是想说亲人的冷漠。我想,即便最美满的家庭,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会有矛盾的,可能是由于误会、缺乏沟通等。就我所描述的这件事而言,或许当时跟家人说开了,又是另一个故事了。
我想说的是,家庭的影响对个人性格的塑造,比如偏执。
不知道大家被亲人集体拉踩、甚至背叛,会有什么想法。特别是我们在面对这些事时,还很小,三观未形成的时候。
我当时产生的想法是:我只有我自己了。我是自己最好的朋友,最亲切的家人都可以这样对我,这说明世上任何人都可以这么对我。
于是,我就有了一种“遇事一条路走到黑”的暗黑想法,以及家人“谁都别想管我”的复仇般的爽感。无论事情对错,只要是我认定的事,我就要尝试一下,因为家人并不是我坚强的后盾,他们是薛定谔的后盾。
——这当然是一个危险的想法,所幸我很少这个样子,绝大多数时候咱还是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放弃”的性格基调。人学会放过自己,也是一种智慧。
但是不可否认,我体内有躁动的偏执因子,生活中会有所体现。家人和朋友都说,我有的时候过于倔强和固执。
我想这就是偏执在作祟吧。
人都是有偏执的一面的,但如果极度偏执,达到偏执怪的程度,我大概就能推测出这个人的成长环境一定是出了问题。
我的事例如果能够给提供一点点思考,那“钢琴事件”既然发生了,也还是有意义的。
2024.8.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