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跟我妈在一起时,遇到同样的事情,尽管还是会有一些情绪涌上心头,但是首先心中会冒出一种残酷的爽感。我在心里冷笑道:就知道你会这样。
我屡试不爽,你节节败退。
随着年纪的增长,对于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,自己开始独当一面。
以上的烦恼,只会越来越弱。
我越来越适应,不过很难释怀。
这得等我年纪再大点的时候,才可能达成某种和解吧。
回到本篇的主题。
常说现代人冷漠,但有时又爱多管闲事。比如说这个公交车男子,他肯定算不上恶人,就是好为人师,随时随地大小爹。
这就让我想起了,我自己有时也会犯类似的错误。
四月,我在雷峰塔上遇到一个大叔。登顶后,很多游客在那里拍风景、自拍留恋等,这个大叔也是很激动,跟他老婆开视频聊天。我就眼看着他,为了给老婆看风景,捧着手机、绕着塔转圈圈。
通常都是后置摄像头看远景嘛,他不是,他开的前置摄像头,背对着景象,把手机举得高高的,艰难地让风景们入画面。
我在一旁看着,乐不可支,以为他不知道怎么调前后的镜头,就追到他后面,告诉他,可以开后置摄像头,就不用这么吃力了。
大叔也是一个很听劝的人,熟稔地按下了调转镜头的键。
他很得意地告诉我,不就是这样嘛,我会的!
当时,我傻眼了:干嘛多此一举,教人做事!还自我感觉良好。
所幸遇到一个脾气好的,不然雷峰塔上该多一个不美好的回忆了。
包括上次跟朋友一起旅行,她想买一些礼物带回去。
在外面旅游的时候,我情绪是很高亢的,人也变得活泼热情起来,就很积极地帮她参考、提建议。
我们逛的是凤凰古镇的夜市,热闹且繁盛。
走到一个摊位上,有几个布包她还挺喜欢的,但觉得包上的图案有点老气,所以纠结要不要买。我却觉得还挺有地方特色的,就多说了几嘴,最后她就买下了。
事先说一下,我跟朋友一起逛街,绝不会撺掇她们消费,反而自己喜欢乱买,但是会提醒别人理性购物。
前几个月,在成都疯狂shopping的时候,同学看上了一款鞋,但是不管是穿平常的码还是大一码,总感觉有挤脚的地方。
我看她一脸矛盾:一眼相中,喜欢是真的喜欢;可是不如意的地方又很突出,买回去大概率以闲置收场。
于是,我就跟我同学说,只要你有一点犹豫、东西有一点不适合,就不要买,商场的好东西多着呢。
同学当即表示同意,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,后来买了另一双喜欢且合脚的鞋。
这边布包买好后,朋友还想再买点别的,她朋友多,几个包不够分。
我们又走到下一个摊位,是个地摊。
她看中几个娃娃,它们穿着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,很可爱。我正准备蹲下来,拿起其中一个,一边说这个不错,可能还说了可以买这个之类的话。
然后她就很认真严肃地跟我说,不要替我做决定。
我尬在了当场,身体略微僵硬,缓缓起身,收回了手。
其实刚买完布包的时候,朋友就跟另外同行的小伙伴说:“在xx(我的名字)的半强迫下,我买了这几个包。”
当时我没有当回事,还开玩笑说,自己去当个推销员,肯定是个销售冠军。
现在想想,在那个时候起,她就觉得我在替她做决定了,只是没说出来,没想到我那么快就梅开二度了。
这个事只是一个很小的事,我当时也只是尴尬了一小会儿,很快就又说说笑笑,打打闹闹。
但我旅游回去后并没有忘记,会去反思。
对于想不通的问题,我会先放放,等有时间,或者一些想法正好从脑子里蹦出来时,再去想——如果是现在的我,我会怎么办。
主要是我是一个很少用强硬的语气讲话的人,比如用命令句、祈使句等,我跟别人说话的语气从来都是有商有量的,可以说很随和的一个人,但是我却被朋友误认为我在挑战边界感,这就让我很困惑。
不知道是她太敏感了,还是我神经太大条了。
可是我一直自认为是个很敏感的人,我们应该惺惺相惜才对呀。
但是这件事确实给我提了个醒。
有的时候光有道德制高点、助人为乐、好心肠等,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,是不够用的。
至于具体该怎么做,我觉得与人相处的那个微妙的度,还是很难把握的,需要用一生去研究这个课题。
目前,我不多的小感悟,分享一下:先管好自己;有余力的情况下,再去观察别人,规范自己的言行。
2024.8.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