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了想:经典文学和热门的书,结合豆瓣评分。
她笑了笑:我从来不看评分这些。你就没有很喜欢的书吗?
我如实说:论喜欢,我可能只喜欢言情小说,但是总归要强迫自己多看点经典好书。
下午雨下得很大,熄灯后,我们选择继续睡觉……
请原谅我们有这么多瞌睡。
好像大学毕业后,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休息羞耻症,但是两人一起摆烂,这个症状就会减缓或者消逝。
可能彼此都在想:原来同龄人也在休息。
哎,可悲可叹。
9月17日
夜里睡得很好,可以说是我这一周来,睡得最好的一次。
早上八点左右起来上了个厕所,倒头继续睡。九点多,朋友问我还出去吃早餐吗。
昨天说好,她带我去吃一家口味不错的镇江锅盖面。
我连连摇头,懒在馋面前,不值一提。
今天不下雨了,但两人仍旧懒洋洋地躺在家里,复制粘贴昨天的行为。
我买了五点多的车票,想着等会还要赶车,且第二天又要上那个破班,感性思维迅速在脑内铺开,抱住朋友嘤嘤嘤。
她无情地一把推开了我,对不起,我嘤嘤嘤的声音更大了。
她表示:国庆很快又见面了,虽然见面也不知道玩什么。
我十分赞同,老家除了k歌、看电影、吃饭,好像确实找不出第四件可以娱乐的事。
刚刚的揩油,让我狠狠摸了一把她的脸蛋——典型的油皮。
油皮给我一种很水润的感觉,刚上手感觉很细嫩,再摸才会有油感。
而我这个大干皮呢?
用朋友的话说就是,干到甚至有些粗糙的程度。
我这个人的体质真的很奇怪,贼爱喝水,平时也会注重皮肤的保湿。补水这块可谓内外兼修了吧?
但是不行,我的皮肤依旧很干。到了冬天,嘴唇简直干涩到像刚从大西北回来。
严重怀疑我喝的水到底补充到哪里去了。
既然油皮和干皮都有种过犹不及的出格感,那中性皮肤maybe是恰到好处的程度?
我先羡慕为敬。
临走前,看见朋友在脱睡裤,我以为她要起身欢送我。
大喜过望。
谁知她是把裤子拉下来,方便她搽风油精。
我:……
朋友:我们的友谊,最多只能支撑我送你到卧室门口。
我:谢谢您嘞。
9月18日
早上,先不急去单位,领导让我去区政府取材料,我又搭上最近很有缘的地铁二号线。
我领导有个习惯,就是他让你干一类事,你答应了后,之后这类事全都交给你干。
这次拿材料算一件,这两个多月以来的代开会也是一件。
同事让我随便编个理由拒绝他,别这么好说话。
领导人不错,被大家称为“老好人”的程度。
我知道只要开口,他自然不会总让我去。但我谢绝了同事的好意。
我是职场新人,或者新人都算不上,充其量只是个可有可无的实习生。对于学习职场的规则和技巧还处于摸爬滚打中,我只知道频繁到甚至无理的请假时,领导总是爽快地答应我,从不会阴阳怪气和拿乔。
就这一点,我也想真诚地对待他。
但通过这几个月的接触,我发现作为领导,只是个好人是远远不够的,有时因为过于的好,反而会坏事。
因为他的大包大揽,我们办公室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烂活儿,他本人每天也天天忙得要死,我目测他一天少说也要接几十个电话,每日坐在办公室的时间加起来不会超过二十分钟。
“公鸡下蛋,不是它的活它要干”——我们领导给人的感觉大概是这个调调。
拿上资料后,我经过麦当劳买了份早餐,感谢套餐里的咖啡支撑了没睡午觉的我,现在还能神采奕奕地坐在电脑前码字。等会写完还要听网课,加背单词。
人的口味是会变的,以前的我很困惑,究竟是谁,会喜欢喝苦不啦叽的冰美式?
——哦,原来是我自己。
不加糖,不加奶,那种苦味缓缓从喉管滑下去,口腔里仍然是微微的酸和涩。
不知道从哪天起,我竟爱上了这种上头的感觉。
到工位后,就马不停蹄地干起了活,今天有点小忙。
十一点多领导驱车带我们去吃面,一家他很喜欢吃的“硬面”。
粗略观察下来,我们单位平均一个月,领导会请我们出去吃一次饭。
南京面馆的面多半是那种圆圆的面条,我老家那边一般是那种微宽扁的碱水面或者是跳面。相信看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朋友,可以很轻松地get到“跳”的精髓。
显然,我有一个同事没看过这档火爆全国的纪录片。她问我,一个人站在面上跳,这个面条得多脏,还能吃吗?
我的白眼瞬间没收住,朝斜对面的她一通发射。
怪我咯。
每次出去吃饭,午休时间就基本上都耗在餐馆和路上了。回去后快两点,我不是那种二三十分钟还能睡个囫囵觉的高手。想着干活吧,早干晚干都是我干。但刚翻开一页资料,我又急躁地合上了——卡点上班才是我的作风,不要破坏纪律。
下午继续在那条老式电脑面前敲敲敲,活儿没有难度,但是得细心和耐心,还得逮住四处乱窜的领导指点不清楚的地方。
到家后,依旧是先洗澡。我的一天其实是分两天过的——洗澡前是一天,干该干的事;洗澡后是第二天,干想干的事。
我今天下午又在和爸妈的三人群里发疯:不出去看看,我不甘心。
配上一张新东方托福词汇的绿皮书。
言下之意,我要出国念书。
中午吃完饭,坐车回去的时候,说到旅游的事。
我感慨初中有一次出国机会没把握住,这可能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国的机会。
同事面色古怪地看着我:以后你完全可以出国旅游啊。
我顿住,如果仅是出国旅游的话,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。浅尝辄止式地游玩,我压根提不起兴趣;但是又不可能像富人那样,随心所欲、不计成本地悠闲度假。
唯一留在那里的方式,就是念书。
我爸秒回:这是你自己的事情。
表面上持一种不管不问的态度,下一句就问我想去哪个国家?就读什么专业?
我毫不犹豫地回:首选当然是美国,专业就是现在这个专业。
其实对于出国我一点方向和目标都没有,我只是想出去,内心的躁动一直在折磨着我——出去看看吧,越往后拖,可能性越小,难度越大。当下的每一天都是你最年轻的一天,你几乎不会有跟尽快出去比,更恰当的时机。
出去会很辛苦,需要更加独立和自强。
但是我始终觉得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。
理解但欣赏不了现在互联网的现状——总是渲染一种极端的生活。要么摆烂到底,说什么“你想吃苦就一直可以吃苦”之类的话;要么就是那种卷生卷死,“凌晨四五点起床体验自律生活”。
无论哪种,背后都潜藏着焦虑。
前段时间本人在出国这件事上,有种偃旗息鼓的颓丧之气。
自己的思想不够坚定,左右摇摆。
对家长多变/一成不变的态度,或者说因为我的迟钝,并没有想好家长真正的心意,而导致对他们颇有微词。
可我回头想想,终归还是自己这里出了问题——消极的情绪占上风时,就怪父母那边的阻力;积极乐观时,就觉得全世界尽在掌握中。
这种大开大合式的幼稚心理,是需要修正的。
家人的态度,顶多只会产生一点小影响,并不是根本因素。
况且,我要是真的铁了心要出去,家里人是拦不住我的。
所以,现阶段考编和出国两手准备,给自己和父母一个交代。
当然,一切都得从过语言关开始,才有下卷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