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年前,我还在老家。机缘巧合下,微博上关注了一个同城的妹子。
她很快也回关了我。
前不久她发微博说,租到了自己喜欢的小房子。
我问是在南京吗,她说是的,问我是不是也还在南京,我说明年我就走人咯。
她问我:姐姐是回老家吗?
我说:是的吧。
从我的口气中,应该不难看出,我不是很甘心就此回老家,但同时也有种大概率要先回去的无奈之感。
一个很现实的问题:如果我毕业后,没有顺利地找到工作,那我就没有继续留在南京的理由。
事实上,如果我可以选择的话,我更想去成都、杭州、上海这三个城市。
南京再好,待了三年,也算是很有缘分了,我想换个城市继续工作、生活。
就综合自身实际和地理位置来说,去上海是目前看来最靠谱、最有可能实现的。
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,我现在说得天花乱坠,保不齐最后还是家里蹲了。
说到工作,众所周知,找个工作并不难,找个好工作才难。
很多时候,我觉得走到我这一步,总是有种路走偏、走窄了的感觉。
我常常想,我的性格还算务实,“苦”字当前时,也能做到能屈能伸,有张有弛,不瞎抱怨。
与其学一些抽象的学科、知识,那还不如学门手艺、开个店,有个一技之长傍身;而现在呢,我什么都不会,只有一纸平庸的学历,还被处处瞧不上。
不过,人不要预设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人生。
所以我的这些“走另外一条路或许更适合我”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。
读到研究生,好不容易跟“好学校”这三个字沾边,却是一个雷点密布的非全日制。(《非全日常》快完结的时候,我准备集中一章谈一谈利弊。当下,读研还在进行时,人在其间,没有一个完整的经历,还不具备有力的发言权。)
我的人生好像被一纸学历桎梏了,或者说因为我的虚伪和刻板、局限的认知,形成了我现在的高不成低不就。
饶是我现在心态已经好了很多,远非积极乐观、阳光向上吧,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心情平静,认真对待日常生活的琐碎,感知生活的美妙。
但是仍绕不开偶尔emo的环节。
最近我产生一个沮丧的想法:工作的尽头是体制内;生活的尽头是生小孩。
如果我极力鄙夷该多好。但可气的是,我并没有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好。
因为我没想到一条对于我来说,更能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。
尽管也未必美好,但总是按照社会的惯性在做事,这样付出的成本代价是最小的,是最有利于我这种再普通不过的人的。
现如今,确实有很多新潮的理论在涌现。可能未来,比我们这一代更年轻的朋友们,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停留在思想层面,还会去践行。但是具体到我身边的同龄人,大家还是按部就班,该结婚结婚、该生小孩生小孩。
当朋友圈那些不常联系的同学,把自己人生中的重大节点事件,发出来分享时,对我来说没有什么触动,最多就是刷到时,感慨一两句。但是当十几年的好朋友到了即将迎接新生命的时刻,我竟一整天都心不在焉。
替朋友开心,同时也深刻意识到,我的同龄人已经开始解锁新的社会角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