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我,虽说比她晚了好几步,但也随着年纪的增长,开始逐渐接受“自己不再是个孩子,且早就应该负起生活赋予我的责任”。
我想一些年轻的朋友,可能会觉得我以上的言论还挺假大空的,我暂时也是这么个感觉,毕竟到目前为止,我也什么都没做、什么也没做到。
但想法就是这么个想法,目前找不到更好地措辞来表述了。
有时我生自己气的点,在于认为自己有叛逆和不安分的一面,但又不够离经叛道。
要么足够安分、随波逐流;要么足够与众不同、专注自我、无视舆论。
而我就像个半吊子一样,不上不下。
于我个人来说,就充满了矛盾和挣扎。
我审视自己,知道自己的精神不够强大,言行依然稚嫩。
话说回来,这种所谓理想的生活,也不是如呼吸这般简单:
进体制内可比考研难多了吧?
一个是一份可以做一辈子的工作;一个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学历。从长远看,很难说哪个更有利;短视来看,我自己是觉得有工作更重要。
还有就是第二个命题:生小孩。
天呐,这就更难了,这是对一个生命负责。
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决定迎接一个小生命呢。
作为父母,一定的财力和文化素养得具备吧?
哦对了,那还是得从婚姻说起,如果因为原生家庭或者亲身经历或者哪怕就是纯理论原因,抵触婚姻,那就进入不了生小孩的第一步。(我是按常规步骤来讲的)
还有一个情况,也是我认识的朋友中,最常见的心态,那就是随缘——可以接受,但也不那么看好。那这样离生小孩的路数还近一点。不过又有一个问题,没有一个好工作,或者说一份稳定的工作,那也很难进入婚姻;要么就要降低结婚对象的标准,那作为小孩的父亲来说,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。
我还没有把爱情因素考虑进去,仅仅谈了合适,谈爱情对现代人有点奢侈,那我们就换个词——好感。
好感也不是那么容易能产生的,日常交往中,更多地是与下头,相依相伴。
如此说来,这条通往“幸福生活”的“简易”道路,也并不平坦。
本章题目我甚至在两个多月前就想好了,叫《如果这是我在南京的最后一年》。
刚想到这个话题时,当然是信心满满,感觉有很多话可以聊。真坐在电脑前,强迫自己“不能再拖了,今天一定要写出来了”的时候,就会暗自骂自己,当时到底在想些什么,既然有那么多idea,为什么不及时记下来。
话虽如此,还是得硬着头皮写下去。
于是,我就死盯着这个题目看:“最后xx”总是带给人一种惋惜、怀念、不舍的情绪。最后一年在南京,其实也承载了很多的信息。扩充一下,就是说去别的大都市,或者挥别大城市的生活,留在小县城;也可以说告别多样的、新颖的生活指南,走一条传统、常规、不易“出错”的生活道路。
而“如果”则是一种假设,表明生活还是有无限可能的。
是啊,未来怎么样,还是掌握在我的手里的。我不应该把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人为地框死了;也不应该激奋地全盘否定,前人走过的较为稳妥的路。
因此,我又有了一种“不管走哪条路,我都能过好”的自信。
2024.6.16